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

 

2021年5月12日是中国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

 

成立背景:2008年5月12日,一场有着巨大破坏力的地震在四川汶川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进一步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推动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水平,经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开始,每年的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也就是汶川大地震。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大地震仅四川全省就有68712人遇难、17912人失踪。这场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灾害发生后,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与坚强。2008年6月,山西省太原市有政协委员提议,为表达对灾害遇难者的追思,增强全民忧患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有必要设立“防灾减灾日”或“中国赈灾日”,借此表达对地震遇难者的纪念,弘扬团结抗灾的精神。

 

国新办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应急管理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情况“中国特色大国应急管理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副部长周学文介绍,应急管理部加快主力军和国家队建设,推进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转型升级,加强装备配备,承担全灾种、大应急的综合救援任务,转隶以来累计营救和疏散遇险群众145万余人;加快骨干力量建设,补齐专业队伍短板,新组建地震灾害救援队伍461支,地质、山岳、水域等救援队伍27支;加快辅助力量建设,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发展迅速,目前已备案1775支、62万余人;加快协同能力建设,有序推进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和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国家航空救援体系建设,确保各类应急队伍统一调度、统一行动、统一保障。

5月8日—14日是今年的防灾减灾宣传周,应急管理部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申展利介绍,今年重点普及洪涝、台风、地震、森林草原火灾这些灾害知识和防范应对技能;有关部门将聚焦城乡社区、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筑工地、机场码头等重要工程设施,进行风险隐患的排查和治理;还将组织开展灾害预警、应急指挥、人员疏散和搜救等应急演练,提高社会公众的应急能力。

“我国已基本实现‘综合抗御6级地震、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防震减灾能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闵宜仁说,近年来,我国部署推动“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对地震易发区内的居民小区、学校、医院等设施进行抗震鉴定、评估和加固。目前在重点区域229个县(市、区)开展试点的基础上,正在其他地区和行业全面推进,争取3年见成效。

 

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发出通知部署2021年全国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明确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为“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对做好2021年全国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精神,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好全国防灾减灾日各项工作。要紧紧围绕“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主题,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网络公开课、新媒体直播、在线访谈等多种形式,面向社会公众普及各类灾害事故知识和防范应对基本技能,提升全民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要不断强化安全发展理念,聚焦风险源头管控,深入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要筑牢安全发展基础,加快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十四五”规划编制和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风险防控能力。要加强灾害应急准备,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强化基层应急力量培训,有力有序有效应对各类灾害。要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广泛开展防灾减灾救灾演练和技能培训、技能练兵等活动,提高灾害应急能力。

通知强调,要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灾害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的重大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解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坚持关口前移,加强灾害防治能力建设和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力度,从源头上防范化解安全风险,持续筑牢安全发展基础,为迎接建党100周年提供有力安全保障。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